sunshinesl 发表于 2009-10-18 06:37:01

古城在那里

魔头 发表于 2009-10-18 16:49:54

欣赏

北极星 发表于 2009-10-23 22:12:35

勤得利”是什么意思?如果望文生义,应该是北大荒农场自勉的口号———勤劳才能获得利润。如此解释,符合现在的政治经济形势。然而,真正了解“勤得利”,你会哑然失笑,原来这是一个古老民族 “乞列迷”称谓的音转——乞列伊城:北大荒的古韵

北极星 发表于 2009-10-23 22:14:00

出得额图山城,车子继续沿着“日本老道”前行,天边浓云似墨,山边林涛澎湃,让人的心情没来由地兴奋和躁动。趁着雨没下来,我们的越野车一路疾驰,拐上同抚公路,进入勤得利农场的地界。走了将近20公里,公路的左手边矗立着宣传兀惹古城的广告。在一个硕大的广告牌下,车子下了公路向左转,沿着勤得利湾,驶到西山南坡的“勤得利古城”下。

勤得利古城是海西东水陆城站的第九城———乞列伊城。

数不清的古城年轮

事先,我们看了吴爱军给我们画的勤得利古城平面略图。古城略呈蛋圆形,北面大南面小。南面的蛋壳被勤得利湾剥去了,蛋壳被剥掉的部分建起一个小型度假山庄。度假山庄主打的品牌就是古城,而一般游客对于古城的概念遥远而陌生。

我们在山坡上开垦出来的菜地里拣出几片陶片,之后在吴爱军的引领下来到勤得利湾的江边。由于勤得利湾剥掉了古城一部分“蛋壳”,江边很容易拾到陶片等地表文物。我们捡拾到一块古铁,虽薄,却十分坚硬,上面有一小耳,中间有穿孔。我们将它交给了吴爱军所长,小吴仔细地看了看,说这块铁片年代很久。见我们在河边拣拾陶片,“庄主”凑过来问:整个儿的陶罐值多少钱?我们告诉他,我们拣陶片和钱无关,不过是想确定古城的年代,整个儿的陶罐也不会很贵。“庄主”大失所望说:我还以为能值个几十万呢!

勤得利古城依山势而建,高耸巍峨,鸟瞰龙江,其形胜乃兵家必争之地。资料介绍:整个古城以夯土为墙,无瓮城马面之设,城墙外高5-6米,内高3-4米,墙基上宽1米,下宽6米。城子很壮观,周长1820米,面积18万平方米,内有一墙横于上端,诡异不知何用。古城的大门大约在南边。当地的一位老者回忆,几十年前,南墙中部有一豁口,疑是城门。

我们沿着西城墙向上爬行,城墙依山势上行。城内草木森森,一人多高的荒草接连着低处的树枝,覆盖着古城。城内树木并不粗壮,但很茂密。为了驱蛇,我们每人手里拎一根朽枝,做“打草惊蛇”的开路武器。吴爱军宽慰我们说,不要害怕,山上只有“土球子”。“土球子”是一种毒蛇,反而使我们更加紧张了。三江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一路上,偶尔可看见野鸡、狍子等野生动物。有趣的是,“庄主”的一条宠物狗自来熟地给我们当向导,一会在前一会在后,一直陪在我们身边。我们走在依山势而建的城墙上,十分吃力。半天,才到了城子中间横亘的城墙边,吴爱军指着被树木和草丛遮蔽的城墙说:这道城墙是分隔上、下城的,上城住的是官宦,下城住的是平民。起初,我们还打算进去看看,到了跟前才知道,要想往里走一步,非披荆斩棘不可。刚刚下过雨,实在没法进去,我们只好到此为止。

关于这座古城的断代,当地的普查报告定为辽金时代遗址,后世沿用。说这里最初是辽五国部的“兀惹城”,金代为胡里改路之猛安谋克城,元代属于水达达路之辖境,明代为乞列伊城。

这座气势恢弘的古城一直吸引着考古研究者的注意。张泰湘先生生前著的《兀惹丛考》认为,此城在辽代称兀惹城,是那时居住在黑龙江流域著名的民族兀惹人的首府。今天的勤得利农场,打的就是兀惹故城的招牌。

据《辽史·景宗上》记载:辽保宁七年九月,渤海余党燕颇作乱,在黄龙府失败后,“走保兀惹城”。这是有关兀惹城的最早记载。又据《辽史·奚和奴传》载:辽统和十三年,辽都部署伐兀惹,兀惹城主乌昭度率部下,凭借兀惹城,败辽军。辽士马死伤者众,无功而还。到了统和十五年,辽圣宗继续进军兀惹城。“正月癸末,兀惹长武周来降”,至此,兀惹又恢复了藩属关系。

到金代,此城仍称兀惹城。据《金史·完颜晏传》记载,金太宗天会初年,完颜晏受命进军兀惹城,“乃潜以舟师,浮江而下,直捣其营,遂大破之,据险之众不战而溃。”完颜晏就是我们前边提到的大金齐国王。这位老先生在年轻时,带着大军坐船来到这里,出其不意,扰乱了兀惹城的军心,才致使“据险之众不战而溃”。

元代,这里更名“乞列怜隘口”,为元朝军事重地。明洪武初,元鲸海千户所速哥帖木儿等自女真归降,报告朝廷,“自佛出浑(今珲春)至乞列怜,皆旧所部之地,愿往谕其民使之来归,诏许之。赐以织金文绮丽。”

明朝永乐七年,明廷复设“海西东水陆城站”,名为乞列伊城。同年四月,奴儿干鞑靼头目忽剌东奴等六十五人向明朝进贡,置乞勒尼卫、伏里其二卫,敷答千户所。“乞勒尼”即“乞列伊”。同年十月,虎也木等处女真人撒秃兀等来朝,命其为乞勒尼卫首任指挥,賜予如例。

但是,当地的文史爱好者却认为,古城历史更加辽远和沧桑。有人考证,这里是元之“吾者乞列迷万户府”。有人提出,这里是唐代黑水督护府的王城。这些猜想很大胆,但需要相关出土文物的证明和严谨的论证。

解读“乞列伊”

走出密不透风的古城,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是汗,汗水粘着植物碎叶。到得城墙根,回首乞列伊古城,我们越发感觉到它的高大和巍峨,确有隘口之雄风。乞列伊,来自元代的“吉里迷”、“乞列怜”。此后,这个城子的名称一直不变,只是不断地出现同音异读:乞勒尼、钦德蔺、喜鲁林、齐纳林等。我们站在古城之下,用我们脑袋里的历史,来刻意地复活它。

其实,吉里迷是黑龙江的古民族,始见于金,当时居住在黑龙江下游。元代时,吉里迷分布的地域见广,由黑龙江流域南扩,设有吉里迷千户所。清代志书中,被称为“济勒弥”、“费雅喀”。俄罗斯称他们为“基里亚克人”、“尼夫赫人”,吉里迷的本意是“人们”。

明代东北地方志《开原新志》说:“乞列迷有四种,曰曩家儿、富里朞、兀剌、纳衣。”据记载,他们有“弄熊为戏”的习惯。过程是:先将捕捉的熊崽带回村中,由妇女像照顾孩子一样喂养大,待熊长到二三岁时,于一二月间,举行特殊的仪式,将熊杀死,然后按照一定的规矩吃掉熊肉,并将熊头、熊骨处理好。这个民族以捕鱼和猎海豹、海狮为生。男人从事捕鱼、狩猎、工具与运输器具制造,女人从事兽皮加工、制作各种用途的桦木树皮、制造服装和器皿、采集植物、做家事并照顾狗儿。狗是这个民族唯一的家畜,用来拉雪橇,也作为肉食和毛皮的来源,狗还是交换的媒介、财富的指标和宗教思想及仪式中重要的部分,因此这个民族曾被称做“使犬部”。

在清代,费雅喀人也是中国丝绸的受益者———“穿官”与“山丹交易”的参与者。嘉庆十三年,一个叫间宫林藏的日本人,曾在库页岛亲眼看见费雅喀人———“穿清朝产棉布等衣物者亦多”。还说:“此岛费雅喀人中,每年至清朝行署进贡,接受赏赐而归者称为喀喇达(族长)、嘎珊达(乡长),均由清朝官吏任命。”清朝官吏告诉这些族长、乡长们:“每年向朝廷进贡时,应献黑貂皮一张。以锦一卷作为赏赐,至于交易物品亦予以方便,并约定清朝官吏走后必须年年进贡。”这种贡赏制度和民间交易始于明代,始作俑者就是亦失哈。亦失哈下北海,在库页岛上先后设波罗河卫、囊哈尔卫和兀列河卫。据《明实录》记载:永乐八年置兀列河卫,赐兀列河卫头目早花“袭衣及钞币”;宣德六年八月,赐兀列河卫指挥佥事阿里哥“彩币、绢、布”;正统元年八月,赐兀列河卫“彩币等物”;正统二年二月,赐兀列河卫“彩币等物”;正统四年八月,赐兀列河卫指挥尚秃哈“彩币等物”;正统七年十二月,赐兀列河卫头目亦失加“彩币等物”;成化三年十一月,赐兀列河卫指挥音八等“衣服、彩缎等物”。又载:宣德三年八月,赐波罗河卫指挥佥事阿同哥“纻丝袭衣”;正统元年十一月,赐波罗河卫“彩币等物”。

著名的《敕建永宁寺碑记》记录了永乐十年冬,亦失哈等在奴儿干向海外苦夷(费雅喀先民)赏赐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的动人情景。《重建永宁寺记》还讲述了亦失哈等再至奴儿干,宽恕毁坏永宁寺的野人吉列迷,“仍宴以酒,给以布物,愈加抚恤。于是人民老少,踊跃欢忻”,这一感人的史实事件。

如今,尼夫赫人仍居住在俄罗斯阿穆尔河(黑龙江)下游及萨哈林岛(库页岛)上,大约有几千人,保留着本民族语言。黑龙江省的依兰县也有吉列迷的后裔,在清代光绪朝修的《三姓志》中,有几位费雅喀姓氏的女子因守节得到朝廷的旌表。

乞勒迷站可能在哪?

乞列伊城之下,是海西东水路城站的第二十二站———乞勒迷站。乞勒迷站在什么地方?以前的学者多认为,乞勒迷站乞列伊城城站合一,只有张泰湘先生认为,乞列伊城在“今同江县秦得利附近有小古城,应为乞列迷城”,乞勒迷站在“今扶远县八岔一带”。假设城站合一,从勤得利古城到下一站莽吉塔城,间距100多公里,中间不设城站是不可思议的。吴所长也赞同我们的观点,认为在此古城之下和莽吉塔之间,肯定有乞勒迷站遗址。

吴所长惋惜地说,因天气的原因,他们的第三次文物普查,还没有进展到勤得利古城下游地区。根据路程及两岸的山川走势,他赞同张泰湘先生的观点,认为乞勒迷站最有可能在同江市东部八岔乡的下八岔一带。

第二天,我们原定到下八岔一带继续寻访。可是老天有意给我们留下遗憾,一大早就风雨交加。车子到了下八岔一带,雨水急骤地打在车窗上,形成水溜。这样的天气,无论如何都无法进行田野调查。我们向着下八岔方向遥望,古城眼中不见,却在心中浮现。

我们和吴爱军约定,如果在接下的文物普查中有所发现,一定要告诉我们。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勤得利古城(没有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