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6瓶酒对影成几人了?
5 K& r' H) G8 C) Q/ \( y) p. R6 r8 |) }5 j
$ b- |) j' E/ {8 w% \《月下独酌 》——李 白
3 h! X; x9 `& ^ 5 w( E$ l; h+ }: m" i& p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e- o2 o3 q$ J+ l2 p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3 a1 {8 b6 b% w! g, M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j& H3 Q6 X! z2 d; q5 N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u: {/ ]0 g1 y, m' w5 T. q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A( [& x/ M% T4 X% }" D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A7 l$ S" Y" [% G+ z! x: E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T. f8 i4 w6 J$ ~1 F7 r
) I& q. v* S3 k
; A% l5 ^6 u9 B6 P1 e赏析:7 v: {8 t! m8 H( `4 U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8 Z" W0 b* U$ i2 y: i6 `4 n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 A2 u; `/ ~; y! c2 R6 d; ~6 u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 \- e) r% i0 K3 \. j( p
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我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4 {: ?: T o' H& D 今天,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