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账号

黑龙江花果山户外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查看: 62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年高考上海唯一一篇满分作文(网上浏览超过300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6 06:46: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隔三年,上海终于出现了一篇真正的70分满分高考作文,而这篇高考作文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满分,后来经过专家组的激烈讨论,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朴实的文字赢得所有阅卷老师的赞赏,终于获得了70分的满分,专家称这是上海近年来高考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这篇文章描写作者对农民工子女的观察、关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感,获得所有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并赢得70分满分。
     
    阅卷专家介绍,这篇满分作文在首轮评分中最高只获得68分,上海高考作文采用电脑阅卷,根据规则,一旦第一、第二位老师的评分超过规定误差,试卷会转到第三名老师处评分;若还是超过规定误差,则提交到作文阅卷组组长处评阅;仍有歧义的,拿到阅卷中心组仲裁。这篇文章后来在阅卷中心组里被从头到尾朗读一遍,有些专家当场被感动,中心组专家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给这篇文章满分,这篇文章也成为上海今年近10万份考卷中唯一的一篇满分作文。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分析今年的作文题目《他们》时指出,今年的命题作文激活思辨,作文题“他们”,构成整张试卷一个亮点。写“他们”,既使命题有效地与以往的各种习作区分出来,也是以全新的视角,激活考生的情感与思考,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以多元视野关注社会。
     
     阅卷专家分析说:“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不愧为上乘之作。”
   
     这篇作文把思想深度用朴实的文字表现出来,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
    而文章的最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 他 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的确感人。据说许多民工子弟看了都哭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06:49:41 | 只看该作者
今年上海高考语文卷作文《他们》的满分(70分)获得者,是上海大学附属中学高三(3)班的黄莎同学。昨天,当记者向上大附中校长张雪霖核实时,张校长还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位同学,他说:“尽管高考作文满分可遇不可求,但黄莎同学能获得满分,并不是偶然的。”  据悉,黄莎是来自黑龙江佳木斯的学生,三年前考入该校的“全国班”,这次高考选择考“物理”。担任班主任,并执教该班语文的卢松龄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黄莎是一个优等生,人正气,有责任感,还是打过入党申请报告的积极分子,担任学生会广播部部长,经常撰写文章在校广播台播出,因此她高考获得作文满分,也在情理之中。
  “是什么因素,使她能在高考作文中有出色的发挥?”卢老师回答说:“黄莎的作文水平在同年龄的学生之上,这与她投身社会实践是有关联的。黄莎在学校,不仅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而且在校外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关注弱势群体,这种大环境让她的视角既拓宽又聚焦,从中觅得了鲜活的素材。在讲起黄莎独特的阅读风格时,卢老师说黄莎比较喜欢钱钟书、张爱玲的作品。
  黄莎高考满分作文的出现,给全校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以很大鼓舞,7位高三语文教师,自然聊起了这个话题。高三语文教研组组长刘德桂认为,满分作文在上大附中学生出现,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语文教学追求的价值。据了解,该校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针对文风不正的情况,他们明确提出修饰立其诚。刘老师介绍说,学校语文教研组从思想、思维、结构、语言“四位一体”入手,强化对学生的重点训练。为了追求思想深度,学校专门编撰了人文教育的教材,其中就有“关注弱势群体”的章节内容。此外,训练学生的换位、求异、变通等思维,让学生学会综合思考。至于语言训练,更是围绕积极修饰和消极修饰,让学生掌握多种写作方法。
  刘老师告诉记者,上大附中地处城乡结合部,周围外来民工很多。黄莎和其他学生之所以能发挥出水准,也是平时观察积淀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44

帖子

95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53
3#
发表于 2008-6-26 20:07:44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的很真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是那些体力劳动人员的子女在城里真的受到了“特殊”的待遇——城里人异样的眼光,我多希望城里人称呼“他们”为“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Templated By 【未来科技 www.veikei.com】设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