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张佳玮 ; H2 Q8 ], b0 x/ N5 G
四川话起伏悠扬、苏州话细致轻软、北京话里的儿化音吞吐浑成,各有所长一样。口音就是异域风情,而且是个最简单的开场白。 E3 h, `4 u0 ~$ X! s
我当年从无锡初到上海,便发觉了这回事:无锡人和苏州人能互相听懂各自家的话,而且都兼通上海话。上海人对无锡话却一知半解。所谓吴侬软语,当年也怕令各朝代礼部教官话的大人们挠头不已。《鹿鼎记》里韦小宝说,西施是浙江诸暨人,说话便不如苏州的陈圆圆好听。韦大人家居扬州,江北话怕和陈圆圆不是近亲,倒和另一位流氓大亨刘邦可以套套瓷。然而扬州说书茶馆,名闻天下,不输苏州评弹。可见只是风土不同,各有所长。; @: |$ A0 s- G! L8 _- f
可是打我上小学开始,学校老师就不以吴侬软语为荣,而号召大家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看电视,听广播,无不是一口豁亮标准的普通话,包括“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这样声音火炽的节目。所以我对口音,长期战战兢兢,恪守普通话准则。大学时去旅顺玩,一个卖西瓜的东北小伙子声音豁亮:“啊瞧一瞧看一看,鸡西的鹤岗的佳木斯都没见过这么好的大西瓜!”我过去买西瓜,对面问:“哥们你齐齐哈尔的吧?”我一愣,说不啊,我无锡人。“无锡在哪儿?”噢,靠上近。“啪!”对面使手朝大腿上一拍。“你蒙我吧。就(读奏)你这口音,最南你也得是河北的。”* d& i7 g$ l4 v9 P( F8 O. {$ s
某年假期回家,叫车。司机拿眼睛从后视镜里看我:“走哪儿?”我用普通话说地址,司机若有所思的说,“啊,那儿啊,恐怕堵,修路呢。要不我们从XXXX过去?”话音叵测,知地势的都知道是绕道。我转用无锡话说:“不会吧,上次回来还没见修呢?”“啊是啊,那就从原路走!”司机抹方向盘,上了路,好一会儿才拿眼睛继续从后视镜扫我,换无锡话:“你无锡宁(人)?”“是格。”司机闷了半天,临到我家前才说,“真唔不(没有)听出来。”5 O. h) I' ^ j0 n9 S( P
我周围的人,许多都有类似经历:从小就被指导,要消除口音,要说一口标准的话,无论中文外文,都得说出一口电视播音员似的腔调来——坏处是,嘴说习惯了,耳朵就也只听得清标准语。这就吃苦头了。
9 d1 [. j1 [- V7 A在巴黎,你很容易听见世界各地的口音。最好认的莫过于日本人。日语里面,出了名的少卷舌音——也不是全然没有,但如果一个日本男人说话,常给人卷舌的感觉,会让人以为是说唱乐手、不羁青年、一脱衣服露出纹身的帮派分子。如是,日本人说英语或法语,很是好认:舌头直。包括你去听根岸英一、小林诚这些得了诺贝尔奖的先生们发言,说话时也让人觉得,性情与舌头一样梗直,都不带弯的。2 x4 @) ]- ?% ^4 R: x. t7 c4 s
而一个美国人说起法语来,与日本人又走另一个极端。日本人说话如竹席般平整,美国人发音如波浪般翻卷。你会觉得他一句话百转千回,缭绕打卷。妩媚柔润之余,每个词的尾音都能把你卷得心猿意马。说惯英语的人,说法语发r这个音,基本都是卷出来的。法语和英语的口音其实很难改,说短词还罢了,说长词,尤其是法语和英语里拼写一样的词(比如最简单的,information这类),很容易就露本来面目。7 a+ R- {& |( r$ Y9 U
南亚人的口音也都很好认。印度人说英语或法语,满嘴里跑舌头,一激动就抒情颤音,很容易把一些爆破音发闷了,把薄的音发厚了——就像你问他要一片火腿,他舌头一划拉,给了你半块火腿。泰国人说话,声音打咽喉深处出来,自口腔和鼻腔同时往外发,远听着瓮声瓮气的,像铜管乐器在试音。一个泰国或印度姑娘,听声音像阿姨,一看脸,纤秀嫣然,比声音瘦弱多了。
" c7 ] S5 S% k. ?美国人靠好莱坞电影和美剧,让美式英语席卷完了世界,寂寞了,有时会饮水思源,觉得英国腔好听。英国腔不吃字,不吞尾音,长短明晰,抑扬顿挫。以至于有些地方,美音英音还互较起短长。但我跟美国同学说这事,他们就皱眉,说一个美国人用英腔,就觉得这人特别事儿,不好接触,要不就是看英剧看多了……7 Z$ C1 f4 [9 @
法国人偶然也会拿口音说事,比如,正宗巴黎老师上起课,有时会轻描淡写,说几句里昂、诺曼底、马赛法语,有哪几个词发音诡异,大家听了发一笑,作罢,也就算了。但除了学校教语音的老师,没谁会特别在意口音字正腔圆。老师偶尔还会自嘲,说巴黎腔并不好听,还不如意大利腔法语呢——所谓意大利腔法语很容易找到,随意看出法国歌剧比如《卡门》,听那些演员一路滚舌头发音就是了。当然,人家可以说,那是为了唱歌嘛。; X1 E8 |! z1 U1 _+ f1 `: b
世上曾有过那么个时代,对口音格外细致。18世纪时,英国绅士、法国宫廷搞社交圈子,对言辞口音精益求精,对带口音的莽撞青年,会边摇扇子边流露出高雅的不屑之意。19世纪的俄罗斯贵族,都讲究要万里迢迢去法国,学一口巴黎贵族腔,才好回莫斯科或彼得堡,显示“咱见过世面,不再是野蛮人了”。类似的,中国各朝都有“官话”制度,官员得去礼部习学礼仪,学口好官话。在那个时代,某种贵族口音犹如世袭的徽章,一张嘴就能显出家世背景、庄园犬马。所以以前,春节晚会的小品,也很喜欢用正庄京片子,来嘲笑广东话:一种特别安全的娱乐。
/ \2 a0 Q0 O Y- k但拿口音说事,实在也不过是沙龙里的游戏。达芬奇不会希腊语,拉丁文更差,靠自修,还带口音,自嘲说自己是senza lettere,即没教养的人。一般公认,莎士比亚只懂极少的拉丁语。前者的佛罗伦萨或托斯卡纳地区方言和后者的英文,在其各自的时代,都不算大雅之堂,但不妨碍他们两位的天神地位。实际上,亨利四世一辈子都没改掉他法语里的加斯科尼味儿,不妨碍他老人家在法国王位上作威作福,还娶了马尔戈王后做老婆。) L' U" d0 l; w
官话和标准音的推行,本身是为了语言统一、彼此理解。理解基础之上的雕琢,更多是身份象征。而今王政时代早已远去,标准腔所代表的血统世袭,已成18世纪的遗迹。在这个世界航路四通八达的广阔时代,口音变成了——随你信不信——另一种色彩斑斓的性感。在美国闯世界的印度高管,通常都保留着一口满嘴跑舌头的印度英语。意大利人说起法语来舌头不打卷、小舌音瞎蹦达,还常能让法国姑娘心一起跟着跳起来。巴西人说法语一紧张特别像在嗫嚅,但比起脆生的巴黎法语,反而显得温厚可爱。这就像中文里四川话起伏悠扬、苏州话细致轻软、北京话里的儿化音吞吐浑成,各有所长一样。口音就是异域风情,而且是个最简单的开场白。
* G' N) U' H; \) z' }“你口音很像哪里哪里的?”
: l B( ?% K( U5 W/ F2 u“对,我从哪哪来。”+ L' n' V' v' K* p4 g; |
“啊,我一直听说但没去过,你那里怎么样?”——一段美好友谊就开始了。9 \: Y7 @% x# k! @. Q
就比方说吧,北京话还不是普通话的味道。你看老舍的小说,很容易觉得句子像老式留声机式的悠扬,爱转圈儿。在北京住一阵,就会觉得北京话比普通话醇厚。最标准的普通话长于沟通、煞是端庄,但比吴侬软语少了纤秀绵密,被京片子又欠了润厚诙谐。比起左晋右鲁的方言来,又缺了古朴悠扬,有点像无公害无污染无色无味的橡胶:拿来做高科技产物固然不错,但用来盛饭汤茶水这些日常琐碎的,就不及瓷碗那么有味道了。
& C7 E% s9 j* S我故去的外婆是我见过的吴侬软语顶级的行家里手,是真正的语言大师。市井方言,浩荡出口,珠玑玉润,无穷匮也。形容吃饭慢则“前三灶吃到后三灶”,形容东西臭则“腾三间”,这些都是我自己按着音穿凿附会的,至于我外婆那些江南切口,很多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找东方朔来也考证不出具体怎么写。小时候我和她坐公车去城中公园时,一个男人挤车,推我一把,我跌倒在地,外婆当场发作,先一句话开场:; i& r/ y/ Z i7 V" A S7 F
“个杀千刀猪头三的小赤佬,卵(无锡话卵者,男性生殖器)也叠(无锡话音叠者,拧掉也)落你个!”
" X! \+ n2 p9 H6 r' B! i& |. l, [随后就是指东打西、诟南辱北,上及祖宗、下到孙辈,请该男子变成各类虫豸、鼠蚁、家禽、牲畜,身上长出各类疮疤,家里遭遇各类不幸,伦理纲常全混乱,灾祸病劫齐降临的一连串大骂。她那时声调雄猛,串字成珠,轻松拍出大堆匪夷所思,令我闻所未闻,根本不知道普通话该怎么写的吴白骂口来,只让那男人面如土色,周围看热闹的听到拍手称快,“阿姨结棍!”
6 I% [, N2 R$ U3 y$ D——如今想来,她老人家每次搀杂着无锡字眼的普通话,和乐呢湖南芙兰常咬混的四川普通话、王黄子侄难辨的上海普通话、打卷的英式法语、R和L不分的日式英语,其实都可爱得不得了。《红楼梦》里,史湘云咬字带口音,指着贾宝玉二哥哥叫“爱哥哥”,娇憨可爱,如见如闻。若没了口音,连撒娇卖痴扮可爱,都没那么便当了呢。 % Q. P$ X- t) \+ g
|
评分
-
4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