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天,都想写写因由雷殿生现象引发的杂念,终因上班时间忙工作、杂事,业余时间忙朋友、喝酒,无暇顾及。今日有闲,得以静下心来思考:徒步——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爱上“户外”之后,实践最多的方式,就是徒步!
徒步旅行(trekking)这四个字,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理想国》第八章里。书中记录,当年其师苏格拉底说到那些或行军或朝圣或徒步旅行的人们时,总是充满敬畏之情。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徒步旅游家,当属西元前2世纪,中国汉代旅行家、外交家和卓越的探险家——张骞zhāngqiān(约公元前164~前114年)。
张骞,汉族,字子文,汉中郡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他先后两次(公元前139、115年)前往边远的西域,在匈奴度过了几年囚犯生活。其间,他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被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而大家熟悉的世界著名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1324年]17岁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并游历了17年后,写出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记》,《东方闻见录》),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历史学家布尔斯廷说,欧洲人失去耶路撒冷之后,朝圣性质的徒步旅行在欧洲便永远地结束了,之后的徒步旅行被赋于探险的新意。但在东方徒步旅行的路上,却依然拥满了朝圣的信徒。
19世纪60年代,尼泊尔的远足旅行,使徒步旅行开始流行起来。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徒步旅行从一开始便被赋予神圣的含义,不管是朝圣还是指向未知的大地。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经在报纸上读到两个学生徒步旅行全国直到西藏的文章,受到感召,于是和同学萧瑜在湖南五县做了一次徒步旅行。 第二年,他和蔡和森又以一条毛巾,一把雨伞,一双凉鞋徒步游历了湖南,途中常常露宿野外,以山楂野果为食。
无独有偶,在波伏娃写的《萨特传》中,我们也看到萨特一代受到苏联和当时左翼气氛影响的青年都曾有远足的经历,这样的记载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中也会读到。他们赋予徒步旅行革命和进步的含义,在徒步旅行过程中有意识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培养团结友爱精神。
当“徒步”介入户外的概念之后,它就演化为一种运动方式,和其他所有运动一样,有专门的规则和窍门。可以说,徒步是步行、攀登、重量训练和增氧健身的组合,可以包含一天几公里的步行或用一周的时间攀登多山的地区。对于初学者而言,最基本的徒步要求是必须背负额外的行李,这是为了以后能完成诸如山地行走、雪坡行进等特殊地貌中的旅行在技术上所做的基础训练。所以说,“徒步”和平常意义上的“走路”并不能完全等同,它既是户外的入门篇,也是贯穿始终的训练和基本技术元素。倘若要探索自然,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具备这样的基本素质。所谓“暴走”,不妨理解为徒步的一种短途强化训练;而“毅行”,严格定义上是指结组完成难度线路的徒步,小组一般由三男一女组成,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组员协作完成穿越、攀登、涉溪等技术线路,是训练和体现户外运动协作互助精神的一个方式,比较多的运用在比赛中。
徒步,根据穿越区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城郊、乡村、山地、丛林、沙漠荒原、雪原冰川、峡谷、平原、山岭、长城、古道、草地、环湖、江河等很多分类徒步。但是徒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城郊和乡村间进行。 根据距离的不同,通常15公里内的成为短距离徒步,15~30公里的称为中距离徒步,30公里以上的成为长距离徒步。
虽然,有些地方借助现代工具可以便捷地抵达,但与远足而至大异其趣。前者如同动物园看老虎,没有意外也没有吃惊;后者类似如野外遇猛兽,惊险又刺激。
可我深知,以徒步的方式,有些理想一生都无法实现、有些心仪的地方终究难以抵达,比如,对罗布泊的拜谒、对西藏的朝圣,对科尔沁草原的神往。
与“户外”相见恨晚的我,一直对探险性、有强度的运动情有独钟。十月份的一个40公里徒步大赛,就让我疯狂是爱上了这项运动,对过去随车而行的休闲游越来越没有兴趣,连我师傅都诧异,对我的痴迷与疯狂难以理解。
其实,徒步时,当你用双脚亲吻久违的土地时,江河山川之美犹如画卷在脚下慢慢展开,空气和阳光、远山和草木、河流与羊群、陌生的人和村庄,偶尔闪现的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都在意想不到的时空里等候,每走一步或许都有惊喜的发现,每个细节都被赋予浪漫和探险的新意。
而孤身徒步,当属徒步者中的佼佼者。
上网查找中国现代徒步名人,才知道,除罹难在罗布泊的最伟大的探险家余纯顺外,还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刘雨田、做“中国第一行”的宋小南、极限徒步旅行探险人乐荣华、当代徐霞客、徒步中国第一人陈亮法、徒步天涯的王铁男,等等。
其中,宋小南很特别。这位1964年生于沈阳市被人称作“北侠”探险旅行家,同雷殿生一样15岁掇学,但后来通过进修的方式学习古、现代汉语,中、西方文学史,中国美术史和历史系、考古系、哲学系、地质系、城环系、心理系、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系、东方学系、社会学系等课程的经历让我尤其在意。1987年3月24日早6点13分,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国旗旗杆下出发,做“中国第一行”,立志用21年(1987.3.24-2008.3.24)孤身走遍全中国2542市、县,创世界上第一个按一个国家行政区划统计表最小单位完全走遍全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六个国家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均无人完成这样的旅行、探险纪录)。
他说:在我短暂的一生中,我用身体丈量了伟大祖国的辽阔大地,这是我坚守的心灵之约和毕生之梦。
我是一个永远的旅人
日复一日的天涯飘泊
从前世走到今生
从今世走到来生
……
我的精神在人们的灵魂中穿过
人们的灵魂与我一起跋涉
我阅历风、霜、雨、雪
阅历春、夏、秋、冬
我用每一天的生命阅历世界每一天的变化
顶着日月星辰
阅读万里江山
我是一个走过生命的旅人
于是我的生命永远的留在了旅途
我是一个走遍中国的旅人
于是中国也永远永远的刻在了我的心中
——宋小南《我是一个永远的旅人》
问题的关键是,时至今日早已过了计划完成的时限,却找不到一点相关宋小南现状的信息!
这让关注他的人们不得不心生疑惑,今年6月曾有人在博客里呼唤“宋小南,你在那里?”
真正走入自然的江湖侠客确实不易得,需要理想的支撑、坚持的毅力,善感的心灵,通达的智慧……而这些在寒风烈日下都是最难保存的。
不知道现在的宋小南是休整总结过去,还是在新的路上徒行,只能在内心送上一份祝福。
当我也成了一个“户外”爱好者之后,虽然只是刚刚开始;当我也喜欢了徒步运动之后,虽然只小走了几次中线,完成了一次长线比赛;当我习惯了在途行中接纳别人的惊异目光之后,虽然,大都是善意的眼神,我就常常思索,为什么徒步旅行天然地被赋予神圣的含义,我们在徒步中获得了什么,道路对一个徒步旅行者又意味着什么?
十多年前,“南侠”余纯顺殒命罗布泊时,“中国探险群落”士气低迷,行动者寥寥,宋小南曾说:“我们不是用死亡去验证勇敢,而是用勇敢和理性去超越死亡,因为生命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探险不是冒险,中国的探险事业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甚以为是。
茫茫尘世,芸芸众生,人来人往,行色匆匆;
谋生的人在行走,生活的重负拖动着沉重的脚步;
回家的人也在走,牵挂的心绪使得人心无旁骛;
忙事的人在间歇地走,不变的轨迹使人坠入麻木。
有一类人却反向而行,远离家人,远离尘世,不知辛劳地走着走着。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由一个起点走向另一个起点。走进深山、走向大海、走入沙漠、走入远离人烟的荒蛮之地。他们被称为旅行者,还有一个“动听”的名字------驴友。
真正的驴者,需要一种不被理解的付出,才能走得更远;需要忍受孤独,才能走得坚定;需要淡泊名利,才能走向超越;需要甘于清贫,才能独善其身。他们,选择的是一种精神丰富的另类生活。南侠余纯顺已长眠于大漠,化为天边的彩虹。北侠宋小南们仍继续在无止无尽的路上,完成行僧的使命——悟禅。
只要你还没有失去生命的热情,只要你还渴望在漫漫长旅中与美相遇,你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这样的方式——徒步,离开交通线,径直走向大地的纵深。
美国历史学家布尔斯廷说,在东方徒步旅行的路上,依然拥满了朝圣的信徒。如果“山水和自然”是你新的宗教,那就——“跟我走吧,天亮就出发。”
[ 本帖最后由 孤独求败 于 2009-2-1 08:4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