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北极星 于 2011-2-1 14:08 编辑
4月6日,头天与大兵约定11点集合道外,继续我们的饭醉行动。我必须用行动扭转上次迟到造成的恶劣影响,提前二十分钟就到达了鑫祥户外,等待大兵搞了一顶户外凉帽,很满意。而大兵在即将到时的时刻出现,害得我罚款抵帽的美梦泡汤,不够意思。
他说,这次先逛后吃,好好欣赏一下即将消失的老建筑,甚以为是。
说到道外的老建筑,自然要说到中华巴洛克,说到中华巴洛克,不得不说说哈尔滨的历史,这话一说可就太长了。相信大家有心都能找到相关资料。所以,在此就简要概述了。
中华巴洛克式建筑何以在道外鳞次栉比,与哈尔滨特殊的历史经历密切相关。
据史料记载,一个世纪前的哈尔滨不过是一个只有22户人家的小渔村。1898年6月9日,一批俄国工程技术人员到来并用8千两银子买下村里的香坊烧锅,成立了一个机构---临时铁路管理局。这就是“中俄密约”既《御敌相互援助条约》签订修建中东铁路的开始,也就是哈尔滨开埠并逐步发展成为欧陆风情浓郁的、现代国际性商贸城市的起源。
中东铁路的修建,为哈尔滨的发展带来契机。一些国家的商豪富贾、房产商、企业主蜂拥而入。上个世纪20-40年代,哈尔滨有19个国家设有领事馆,30多个国家开办的商社,28个国家的20多万侨民定居,总人口达60万,形成了一个国际性商贸大都市。而起步较早的香港只是一个人口不足30万的中小殖民城市。
不同国家多种文明的进入,对哈尔滨的本土文化无疑带来巨大的影响。由于多国移民的聚集,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欧洲、俄罗斯与韩日等多种文明,撞击了由哈尔滨本地人、关内移民和明清两朝被贬斥流放的内地官儒共同创建的本土文化,它把西方的、斯拉夫民族的异体血液移植并输入了中国这个古老的母体,从而产生了中西混合、土洋交融的,更具西方文明色彩的,现代气息较浓的特质文化。所以,哈尔滨的老建筑、城区街道、居民生活方式、餐饮习惯、家具餐具、家庭装饰、一直到艺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无不融入了多元文化的痕迹。
开埠之初,哈尔滨只有南岗、道里、道外三个城区。道里和南岗两个区基本是外国人的居住地,道外区聚集的都是中国老百姓,闯关东的、做买卖的外地人。
20世纪初,一批精明干练,有头脑、有胆识的民族工商业精英,率先在南二道街开商铺、办实业,在道外的腹地置地盖房,据资料记载,1931年道外区有商业86个行业,1250个大小商号(理发和成衣除外)。繁荣的民族工商业,让老道外成为当时东北三省最著名的国际商埠之一。
巴洛克建筑艺术是17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艺术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装饰富丽与雕刻细致,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中华巴洛克”这一名称最初是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提出的。民族资本家心中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使得他们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最能体现欧式建筑特色的尖塔、穹顶和大立柱等造型,而是采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做改进,把“巴洛克”建筑流派的风格融汇在民族传统之中,清水砖墙,白灰勾缝,砖木结构,雕花围檐,欧式立面、中式院落。创造了极具价值、独具特色的中西合壁建筑——“中华巴洛克”。而且这些“小洋楼”商居两用、前店后厂,成为哈尔滨的建筑经典。
巴洛克建筑在上海、天津、武汉、北京等许多城市有遗存,但目前最大、最完整的巴洛克(包括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就在哈尔滨老道外区靖宇街。
正是这些特殊的老建筑,记录着哈尔滨市民族商业的崛起,承載着特定时期的城市文化內涵。
如今,将近一百年过去了。岁月剥蚀,多少建筑斑駁破旧,依然显现当年的高贵与华丽;沧海桑田,几度秋凉铅华“老去”,依然彰显著传统文化的绝美。光阴清水一般流过道外的大街小巷,风雨百年的老房子是前辈的语言,流传至今,留待我们和后人吟咏和感叹!百年积淀的城市随着不可逆转的时间之箭在不断的变化中从昨天走向明天。也许今天的繁华只能点缀明天的记忆,但历史怎能忘记?
老道外,依然是老哈尔滨人心中的一座豪华城堡,即使陈旧即使渐糜,也永不坍塌。
下面,就让相机带着我们,走进这群坐落在城市一隅、已经“老去”和即将“逝去”的历史的看客吧。
[资料]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装饰上大致有三方面特征。一是中国建筑的斗拱、台阶和栏杆与西方建筑的柱式、山花等构件交织在一起。如纯化医院西洋的柱式加上中国的斗拱,并把西方古典柱子做变形处理。柱式是西洋的,但装饰是中国的,这在西洋建筑上都是没有的。其二,浮雕装饰采用植物花卉,表达吉祥富贵,多子多孙的文化内涵。如葡萄、石榴象征多子(籽)多孙,牡丹、梅花、荷花和海棠等象征富贵吉祥,装有多种植物的大花篮象征五谷丰登。一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甚至在墙体浮雕中采用一个树根长出两枝树枝,一边结石榴,一边结桃,这充分反映当时老百姓希望家里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和延年益寿的朴实愿望。第三,使用象征福禄寿喜的动物图案,如蝙蝠、鹿和仙鹤等。目光所及之处,我们看到一处女儿墙墙垛上的浮雕图案便是一只梅花鹿站在一棵松树下,这象征着富禄延年。此外,有些装饰甚至直接用铜钱,表达出建筑主人期盼财源滚滚的心愿。
另一方面,在结构上,这些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西洋建筑立面背后,几乎全部采用中式院落。每一个院落的外墙高,单面坡,此风格传达着中国民居民俗中“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用意。院子的内部空间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而且是双层、或者三层的四合院,就是老哈尔滨人所称的“圈楼”。“圈楼”里有天桥、天井和回廊,四面围合,只有靠街的一面开有通街之门。大院中,外廊式栏杆、雕刻精美的楣子,这些中国传统装饰给人别有洞天的感觉。多组院落常在一起构成一个街坊。
[ 本帖最后由 孤独求败 于 2009-4-24 16:49 编辑 ] |